谁有1991-2021的中国人口详细统计数据 好纠结!到底选不选北大考古学
推荐答案
正是因为人口太多、增长太快,中国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由于农村大量超生隐瞒,中国实际人口早就超过15亿,甚至达到16亿了。其实笔者在《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一文已经分析,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最夸张估计,到2005年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达到15亿[1]。统计数据最权威的要算国家统计局了,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比2000年底时增加了4050万人。这是经过2005年底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后,汇总出的最新数据。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表彰暨技术业务总结研讨会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目前人口调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数大于各地汇总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3年时统计局经过自己调查测算的全国总人口数为12.92亿人,而各地汇总数只有12.60亿人,两者差距3200多万人;2004年这一差距竟然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2]。就是说2005年底的13.07亿人口有超过4600万的水分,实际各地汇总人口只有12.6亿。与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测完全一致[3]。4000多万中国人哪儿去了?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是流动人口问题,各地都从本地的角度考虑,不希望人口数高于户籍人口和规划指标,以致影响人均指标和政绩。但是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发现2005年底流动人口数只有1.47亿人,这1.47亿人口能够误差4600万?其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水分开始于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2.426亿。这个数据比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总人口少1648万,比1998年年底少549万。于是按照人口普查办公告的1.81%漏报率(却不考虑重报)进行校正,将这个数据修正为12.658亿。就是说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经有2322万。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界也认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成为“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报率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漏报是否严重?我们比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于当时流动人口不多,被人口学界公认是很准确的。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近年每年儿童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从上表可见,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时候的10-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万人,1990年普查为90759万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万(照道理说,2000年普查应该减少1997万才是,因为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说明重报多于漏报2000多万。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时候的18-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73097万,1990年普查为73192万,1982年普查为73677万, 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万,比1982年普查少580万。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万人口(0-37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0750万;1990年的73192万人口(8-45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1582万。但是2000年的时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却还有73097万,说明重报多于漏报,18-55岁人群净重报2000万左右。人们担心流动人口导致漏报增加,但其实流动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报。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旷旷的,人都静止在家里,挨家挨户计算人口,能够比较得到准确的数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离开家,这个时候计算人口,一个人在蔡锷路被数了,到中山路又被数一次,到黄兴路可能还被数一次,当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没有数到,但是被重数到的概率毕竟比没有被数到的概率大。同样的人口,只要动起来,就会给人城市人满为患的感觉。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是18到40岁的青壮年,那么我们看看2000年18到40岁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这个年龄段2000年人口普查为50555万,1990年普查为50196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2.2%),1982年普查为50324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万(逻辑上应该少1104万),比1982年普查少231万(逻辑上应该少1993万),说明2000年普查重报明显多于漏报(净重报1000多万)。有人说低年龄组存在严重漏报。我们再看看低年龄组的漏报情况。1990年普查显示0-9岁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人口为22743万,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万,每年多出来116万,似乎1990年0-9岁人口漏报5.4%。但是2000年后历次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却支持1990年普查结果,提示2000年对于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报。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为10664万,比2000年普查的11379万少716万,每年少143万;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为10252万,比2000年普查的10928万少676万,每年少135万;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为22339万,比2000年普查的22839万少499万,每年少50万。结合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两次人口普查,发现1990年普查的低年龄组净漏报也不严重。再拿1982年0-9岁年龄组(1973-1982年出生)为例,1982年普查显示该年龄组为20544万;1990年普查显示为20700万,比1982年只多出156万,每年多15.6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为20444万,比1982年普查少100万,每年少10万。就是说1982年普查的低年龄组也是准确的。有人根据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生育率,说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有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毛入学率的分母。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0%。由于有留级等现象,毛入学率往往大于100%(发达国家也在103-110之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依照《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04-110%之间[8];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20%左右[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中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15-120%[10]。广少奎等国内学者也认为2001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是123% [11]。地区越发达,小学毛入学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阳区2000年都还是123.6% [12],那么全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20%是可信的。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阳区)的局部抽样可以掌握准确的毛入学率,但是国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学率的分子(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教育部的分母来自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经过“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出生人口的话,必然导致15-20%的虚高。等于是教育部从计生委借来分母,而人口学家又从教育部借来分子来推测分母,等于将计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结果当然与计生委和统计局的一致。有些学者用小学招生人数来推断中国的生育率,认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报。我国小学入学年龄是满6岁,由于入学时间是9月,意味着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接近7岁,大多数人已经超过6.5岁。《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中国1990年以来小学平均新生年龄为6.9-7.0岁。因此小学新生相当于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们比较一下小学招生人数与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别。1990年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万,2000年显示有2621万,如果说是1990年漏报的话,那么为什么单独那一年数字突然变化那么大,而1989、1988年却没有那么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暂不考虑。从上表可见,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小学招生人数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来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来漏报严重。但是需要考虑另外一些因素:1、一年级也存在重读现象(虽然这个比例在降低)。2、我国小学净入学率不断升高,现在已经在99%以上,缀学率不断下降。3、农民工孩子的流动性:1990年代虽然有农民工,但是当时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松和民工学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学校因为小学人数剧减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农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后大量进城。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导致他们孩子的流动性,在农村学校入学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A小学入学一次,再过几个月又在城市B小学入学一次。4、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城年轻农民工的数量增加,几年前进城的年轻民工结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进城的民工孩子的绝对数也不断增加。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漏报并没有想象的严重,有10%的漏报就不错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么加上10%的漏报,生育率也只有1.3,远没有人口学界和统计局所认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报,生育率也不到1.5。就算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1283万左右有10%的漏报,那么也只有1411万,比统计局修正的1711万要少。就是说,即便低年龄组有一些漏报,但总体来说,重报远远多于漏报,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亿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应该修正成12.658亿。那么我们再来看2000年之后的人口水分为什么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6413万,平均每年分别出生1388、1316、1283万,这些数据是连续一致的,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学界认为是出生漏报,将生育率修成为1.8左右,经过修正后,2001、2002、2003年的0-4岁人口变成了9287、8896、8553万,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观数据多出450万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虚报出2270万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万,总水分就达到4600万,这就是现在客观数据与公布数据的差值!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采纳统计局总人口(2005年底13.0756亿)推测中国今后人口高峰在13.4亿[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亿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亿),那么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中国人口高峰估计连13亿都难以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远比目前的认识要严重。
其他回答
好纠结!到底选不选北大考古学最近,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高考676分选择就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社会热议,产生了众多的社会声音,大多数人觉得女孩家境贫寒,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能考出这样的分数实属不易,应该慎重选择一个有“钱途”的专业,毕竟考古这样冷门的专业,不仅就业面狭窄,而且以后的收入也相对较少,这种声音不绝于耳。
其实刚开始媒体爆出女孩的选择时,众多的考古界前辈都纷纷表示欢迎,北京大学官微也第一时间出来表态。我也相信选择考古这个专业是这个女孩的初心,真的是出于喜欢才会选择,并没有各种杂心,众多媒体的正面宣传、引导也营造了非常好的社会氛围。
反而是我们社会上的一些局外人,从社会普遍经历以及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女孩这一简单的选择,结合女孩的出身、考古学的就业前景、未来的“前途”来综合评价这个单纯高中生的选择,出现了过度消费她的倾向。甚至网上已经有人在大肆评论这个女孩未来的就业以及所能创造的价值,当然不可否认这就是社会的残酷之处。
高考选志愿的确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一件大事,需要慎之又慎,当媒体抛出女孩想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这一新闻事件时,我相信是为了客观的反映这一新闻事实,但是不得不承认确实引发了社会群体的大讨论,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正面声音大于负面声音的情况。经过媒体和大众的普遍关注后,这个女孩的初心会不会动摇?她的父母以及师长的建议性选择会不会动摇?女孩的选择会不会被媒体或者道德绑架?在没有被媒体曝光前也许女孩的思想既单纯又美好,但是被媒体和众多考古界的前辈们关注后呢?虽然每年高考状元或者一些高分学生都会被媒体特别关照,但是我觉得如此高度被关注也不是一件好事。
仔细想想,钟芳蓉被媒体大肆宣传,本质上是因为她身上贴有明显的几个标签:留守女孩、家境贫寒、676、北京大学、考古学。这些标签带来的是强烈的反差:留守女孩、家境贫寒代表的是这个女孩多么的不容易,在现在社会阶层跨越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鲤鱼跳龙门几乎不太可能,表明了这个女孩至少在应试教育下极其优秀;而考古学代表的是什么呢?冷门、就业面窄、“钱途”少。显然在社会大众的眼中,这不是明智的选择,是需要被成年人纠正和正确引导的。
当然也是平凡大众中的一员,觉得应该慎重考虑。但是,也深深的感觉应该注意几点:
一是尊重女孩及其家人的选择,不管这个女孩最终是选择考古学还是其他专业,都不要去过度的消费她,因为她是对自己负责,其实她家人对她人生的选择的指导一定程度上也有限。相信目前媒体带给她的压力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聚光灯下难免犯错,何不坚定目标,早日纠正;
二是,即使女孩选择考古学,也是北大,内地最高学府,已经超越了多少人,虽然她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让人生更精进一步,单凭北大,她的未来就差不到哪里去,更何况引发社会如此激烈的讨论,所以吃瓜群众还是歇歇吧,我估计大多数吃瓜群众还是希望女孩的未来更辉煌一些,但是选择考古学也许以后更有“钱途”呢?
三是,这一公众事件所反映出来信息整体上来说,社会还是在关注弱势群体,社会上还存在底层大众向上攀爬的通道,当然当社会声音一片倒的时候,也应该认真考虑考虑,毕竟,经验都是总结出来的,适当倾听也许会让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小白学生以后走的更为轻松。不过,在万众瞩目之中,是喜欢和爱好更为重要?还是随波逐流,遵从众意更为妥当?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更可能倾向于后者吧,毕竟,俗人一个。
如何看待留守女孩 676 分报考北大考古系一事?
留守女孩676分报考北大考古系,实在是令人震撼。首先震撼的是留守女孩能考上北大,这是一个多么自觉,自律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仍然努力学习,说明她很懂事。其次,震撼的是这个女孩竟然报考的是北大考古系,那么多适合女孩的专业她不选择,偏偏选择考古系,可能也是她的兴趣爱好吧。
留守女孩在家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高考能考到676分的好成绩,实在是不容易。说明这个女孩很优秀,平时学习很刻苦努力。但对于她选择的专业却不敢认同。第一、考古专业是一个很苦很枯燥的专业,经常在外跑,不适合女孩子;其次,考古专业毕业很难就业,除非考研读博,继续深造,这样无疑又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第三、即是读了研究生毕业要想进入学校或者研究所也是很难,而女孩子又没有爹可以拼。所以这个女孩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好以后就业好的专业就业,毕业工作以后改变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报答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