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模式变化历史 广东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和特点

问题描述 广东高考模式变化历史

推荐答案

广东高考模式的变化历史

广东的高考改革是从2018年开始实行的。


在2018年以前,广东的高考实行的是大文大理即文科(政史地)理科(物化生),但是在2017届是最后一届大文大理了。2018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始也就是2021年,2018届为首届新高考,采取3+1+2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另外从历史或物理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从其他科目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进行考试,总分为750分。

其他回答

广东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和特点

《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分为“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加强管理”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1.总体目标:

 一是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合理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二是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2021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初步构建起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机制。

 2.主要任务:有4个方面

 一是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合格性考试覆盖所有学习科目,其中,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每年考1次,安排在1月开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科目每年考2次,安排在1月和6月开考。合格考试成绩呈现方式有三种:合格/不合格、等级、分数。考试成绩一考两用,既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也作为春季高考招生的依据之一。选择性考试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考试科目结束后进行,仅限当年我省夏季高考的考生参加,一年考1次,成绩当年有效,作为夏季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选择考成绩呈现方式有两种:物理、历史为卷面分,其他4门为等级分。

 二是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普通高中学校要将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统一导入省的信息管理平台。招生高校要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及使用办法,提前公布。

 三是将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和专科高校考试招生适当分开,分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两类。本科高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夏季进行,与现行高考时间一致,考试科目按“3+1+2”(必选+限选+任选)模式设置,“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考试成绩呈现。高考总成绩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各100分。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根据新高考方案,在广东招生的本科高校要分专业组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提出1门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提出不超过2门科目要求,并提前公布。学生的选考科目须完全符合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才能报考。同时,其对应的合格性考试科目必须合格。招生录取方式。招生高校按物理、历史科目分别编制招生计划。省招生办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按照物理、历史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考生以院校专业组而非院校为单位填报志愿,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志愿,其组内的选考科目要求须完全相同。具体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模式最迟2021年上半年公布。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省教育厅公布的思想政治等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等级赋分办法是,根据选考科目考生群体卷面分的统计分步确定的比例,划分为A、B、C、D、E 5个等级,再依据每个等级的等级分区间,按等比例转换法则将考生的卷面分转换为等级分,等级分起点赋分为30分,一分一档。有一点可以肯定,考生在某门科目中的成绩排序,转换前后不会发生变化。

 四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春季进行,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三类不同的学生群体: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使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实行“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要逐步建立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初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将逐步采用中考成绩和高职院校自主测试的方式进行。

 3.加强管理。从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高校招生自律机制,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和规范高考加分管理4个方面确保高考综合改革规范有序。

 4.保障措施。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条件保障、加强宣传引导等4个方面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顺利推进。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考试招生安全管理,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高校与高中学校协同育人工作,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及各级考试招生机构能力建设。同时,要求宣传、编制、发改、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出台必要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改革。特别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综合起来看,我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符合国家要求。如普通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即依据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二是充分借鉴试点经验。把普通高考分为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两类,夏季高考以本科为主,春季高考以专科为主;对选择性考试科目按等比例转换规则进行等级赋分;夏季高考采用院校专业组的投档录取模式。三是与同期启动改革省份同步。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市均采用“3+1+2”的选考模式;选考科目“1+2”的赋分方式,“1”即物理、历史均采用卷面分;“2”按A、B、C、D、E 5个等级进行等级赋分。四是体现广东特色。如合格考成绩“一考两用”,切实减少学生考试次数和减轻考生集中应考压力;考试次数和时间安排与现行的考试一致,没有增加考试的次数,没有改变考试的时间,保持了稳定性和延续性;英语一年两考,听说考试1次、笔试1次,与我省现行做法一致,但是听说分值增加到20分;思想政治等4门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办法,对每个等级人数比例和每个等级的等级分区间,根据我省考生规模及实际的实证模拟研究作了调整优化。

2023年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有广东、重庆、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甘肃、吉林、福建、山东、海南、河北、内蒙古、四川、江西、贵州、山西、河南、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安徽、广西、陕西、云南、宁夏、青海。

高考改革采取“3+1+2”模式,“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构成,满分750分。

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是浙江、上海2省市,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是山东、北京、天津、海南4省市,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是湖南、河北、福建、辽宁、广东、江苏、湖北、重庆8省市,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江西、黑龙江、贵州、甘肃、安徽、吉林、广西7省份,2024年是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

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宁夏、陕西、四川、青海8省份,2025年是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高考改革的优劣势:

优势:可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可以将他们的优势最大的发挥出来,完善了多年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术能力测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为学生提供两次修读同一科目的机会。

劣势:学生所选择的学科是会直接影响都高考的成绩,所以选科的时候需要谨慎。尤其是像一些吃亏的学科组合是绝对不可以选择,在毕业后很容易影响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