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作文预测 很多人都说现在是语文的时代
推荐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可能围绕当前社会热点展开,比如关于青少年成长、教育体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话题。另外,也有可能考察古诗文赏析、现代文学作品解读等方面的题材。
无论题目如何,考生应该注重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善于归纳总结,提炼主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的事实和论据加以论证,展现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其他回答
很多人都说现在是语文的时代近年来,关于是否应该把英语“踢出”高考的争议更大了,大家各持己见,似乎都有道理。前一段时间,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全程“飙英语”,让我们认识到掌握英语的重要性;而李兰娟院士在应邀给美国专家授课时,全程用汉语,而且说的是带着浓厚“江浙味”的中国话,外国专家却听得非常认真,又让我们认识到,只要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语言就是世界语言。
对于是否应该降低英语的比重,把英语列为选修,甚至将英语“踢出”高考,一些反对者认为:如果因为学不好而把英语”踢出“高考,我是不是也建议把语文踢出高考?如果因为用不到而把英语”踢出“高考,我是不是也建议把文言文踢出高考,因为多数人一辈子也用不到《出师表》!
这种说法看似是有道理的,但是仔细分析,却有致命的漏洞!
一、英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仅仅是工具而言谁也不能否认英语的重要性,层次越高的人,对英语的依赖越大,比如我们的院士,如果要评选院士,必须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很多论文,英语是不可能不好的。
但是,英语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也仅仅是工具而已!这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过硬,而不是英语,如果因为英语浪费了我们过多的时间,埋没了一些专业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样的英语学习就应该改改了。英语如同一根拐杖,如果你需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工具,但是不能因为这样,让每个人都去拄着一个拐杖。
我并不提倡把英语“踢出”高考,但是我觉着降低英语的比重,势在必行。
二、语文,不仅是工具,更是一门科学反对英语的声音中,确实有人是因为学不好的,有人是因为用不到的,但是更多人还是因为英语是一门”工具“。如果用语文和英语进行比较,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认同,这都不是英语能比的。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三、钟南山:学好基本功,语文最关键在最近一次采访中,钟南山谈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他说:“准确地说,我经过了至少七十几年的学习,我关于学习的最大体会就是,要学好基本功。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以后,你才能够往上走。而在基本功里,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了语文才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总结、综合。我们在很多科研工作、科研领域中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尤为重要。”
事实上,钟南山院士不止一次提到语文的重要性,他曾经给学生说,一个人要达到很高水平,德智体美都是基本功,在‘智’的方面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语文。语文是培养我们看问题、分析、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高中教学中,能够越来越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无论哪个学科,审题都是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如果语文不好,审题就很难好,各科学习都很困难,随着新高考改革,以后题目越来越灵活,阅读量越来越大,即便是数学学科,也增加了很多文字,这就让语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学好语文,阅读最重要我见过很多数理化不错的学生,在高三很难拔尖,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语文的学习,想通过高三刷题提升语文,是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
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而阅读是要求从小积累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五年制不少于100 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2020-05-27
什么叫范围啊? 背诵还是古文啊?
如果是古文的话,有规律的。
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智慧啊之类的。考题上看,字词的解释、翻译句子、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
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什么游啊,什么记啊,还是挺多的。这个注重的是全文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题目是一些语境的理解啊,主旨的理解之类的,所以难度较高。
=========================================================
如果是背诵的范围的话: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
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
(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
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
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
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
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
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
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
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
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
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
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
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
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
(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
1、曹操《观沧海》
2、陶渊明《饮酒》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白居易《琵琶行》
5、陶渊明《归园田居》
6、陶渊明《读<山海经>》
7、吴均《与朱元思书》
8、韩愈《师说》
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
10、苏洵《六国论》
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
12、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除了课文上的,还有就是名篇的名言。这个是积累问题了。
=======================================
还有一些文学常识。基本都是书本上出现过的。名家、字号的问题。
看到下列这道作文题,五味杂陈,内心甚是复杂,有感动,亦有感伤。感动的是同行们对语文的热爱,感伤的是语文教学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极端功利性似乎早已淹没了语文的美。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能否快速提分成了检验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好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学习,怎会无用?
文/湘滨
当“重理轻文”逐渐成为教育流行病,一些文科科目自然就被排挤到了学习的边缘。这不,班上的小陈同学近期就反复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而且不难想象,会有一批同学成为他的拥护者。
小陈同学为什么会成为“语文无用论”的鼓吹者?无非是他觉得语文学得很难、提分太慢,语文不像数理那样“拉分”,或者觉得语文不那么有“科技含量”,语文是风花雪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有这些论调的本质,其实就是短视、肤浅的“功利主义”,说白了,要么是“高考指挥棒”下唯分数论的综合征,要么是片面追求实用价值的不良反应。
其实何止是“小陈同学”?估计还有“老陈家长”,或者“老陈老师”,也在怀疑语文学习的意义。也因此,就有越来越多的“小陈同学”变得理直气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数理化,考个大学顶呱呱。而语文嘛,分数马马虎虎,学习也将就将就吧。
? 以拿多少分来衡量语文学习的价值,和菜市场买菜卖肉论斤论两一样,多少有些市侩。语文学习,仅到高考而止?显然,这很荒谬,很短视。而且,这是教育病了的反应,这病不轻,得治。语文,从咿呀学语,到临终遗言,伴随了我们一生,这样一门几乎贯穿生命全程的学科,又怎么会是“无用”的?
常听到数理化老师抱怨,学生读不懂题目,审不准题,这板子打给谁?打给语文?怕是要打给不认真学语文的人吧?而文史哲不分家,语文过不了关,其它文科科目也难得学好。张口说话,提笔写字,样样都离不开语文学习,饥而食、渴而饮一样自然,却偏有人说“语文学习无用”,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而语文学习之用,又何止于此?当你看到武汉感恩海报里“八闽来助,江城有福”的句子时,是否为之心弦触动?当你听到外交部发言人援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时,是否能与先贤孟子心意相通?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运用,还是文学审美,文化赓续,乃至以无声的浸润,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与生命。钟南山院士说“学好语文最关键”,也犯不着为语文学习溢美几句吧。而高中生小陈说“语文学习无用”,浅陋可见一斑了。
?奉劝小陈同学,不要再散布“语文学习无用论”的无稽之谈了,误己是个事,误人是个大事;也建言诸位同学,擦亮眼睛,明达智慧,别受了“语文学习无用论”的蛊惑。
简评:
此文据一篇44分考场作文改写而成,沿用了原文的立意与语气,但修饰了语言表达,落实了写作任务,有驳有立,驳的过程直接针对“语文学习无用论”,立的过程按照要求,结合作文材料,且突出驳斥之意。